第二百四十一章楼船论治_扬锋汉起
笔趣阁 > 扬锋汉起 > 第二百四十一章楼船论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四十一章楼船论治

  从高处望向山脚,游廊将凉亭、水榭、阁楼连接在一起,到处人满为患,欢声笑语飘荡而来。

  鸡笼山下、玄武湖上,数百人分成多处,或结伴而行,或调弦弄琴,或挥毫写字作画,有的围成一团相互辩难,也有的临湖吹风作观鱼状,人生百态,多冲着琅琊王而来。

  玄武湖是中军操练水师之所,司马德文借用了一艘四层楼船,载着百余人泛舟湖上,观赏风光。能被琅琊王召上船去的自然是京中名士、朝中大臣。

  太皇太后李陵容身体不适,司马德文信佛,此行邀请了京中寺院的高僧随行,讨论佛义经文,为太皇太后祈福增慧。

  那些没资格上船的文人士子,绕着沿河疾走,希望能被琅琊王看到,派出小船送他们登上楼船,要知道已有十数人被司马德文所派的走舸接走。

  这份热闹于杨安玄是不合适的,杨安玄打量四周,看看哪里有冷清之所。

  一条走舸靠到岸边,顿时被一群人围住,纷纷问询王爷要召见谁。

  「弘农杨安玄,杨公子可在?王爷有请。」

  呼声传来,杨安玄从容上前。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见琅琊王,杨安玄自不会自作清高。

  众人的注目私语中,杨安玄上了走舸,载着他楼船驶去。

  身后,谢家人也下了山,谢混看到杨安玄乘舟而去,道:「咱们也到楼船上看看。」

  谢混不光是谢家子弟,还是晋陵公主的夫婿、司马德文的姐夫,他要上楼船自然不成问题。

  看到谢混出现,岸边诸人纷纷上前见礼,谢混不善交际。只是淡淡地回了一揖,带着兄弟侄辈登上自家画舫。桨声欸乃,画舫轻摇,朝着数里外的楼船而去。

  谢灵运站在船头,无心浏览湖光山色,目光紧紧地盯着数十丈外的杨安玄。

  杨安玄方才在山顶所做的诗就像武夫骑着马挥舞着砍刀,将他心里的美好践踏得七零八落,可偏生又不得不承认,自己所做的诗恰如杨安玄所说,像酒足饭饱后的无病呻吟。

  谢灵运怎肯服输,他要再与杨安玄斗一斗,让杨安玄这个粗鄙武夫见识见识什么是簪缨世家的诗酒风流。

  走舸和画舫差不多同时靠近楼船,船上人看到谢混,忙将搭板先架在画舫上,请谢混等人先登船。

  谢灵运跳上楼船,看着背着手站在走舸上的杨安玄,冷哼一声,跟在叔父身上径直朝楼船的最顶处行去,琅琊王正在那里宴客。

  等谢混等人上船之后,搭板才放到走舸之上,阴敦从船内走出相迎。

  边往里走,阴敦边道:「王爷正与觉贤大师、慧静大师等人谈论佛经,慧静大师提取你在瓦棺寺留下的两首偈诗,王爷便派人前来请你了。」

  杨安玄知道,佛教传至中国已有些年头,佛门的来生、轮回、顿悟等思想,对社会影响极大,上至君王下至百姓,信奉佛教的不在少数。

  名士多与僧侣交往密切,追寻林下、山水悦乐,涵养旷达、雅远风情,处红尘而超然物外,追寻生命本真,达无滞无碍之境。

  王导、王濛、王坦之、王恭、王谧、王珣、王珉、谢尚、庾亮、郗超、许询等权臣名士都通晓佛理,常与高僧支慜度、支道林、竺潜等人谈经论玄,引领士林风尚。

  孝武帝信佛,在宫中修精舍,像支妙音等人出入宫庭无禁,甚至可以左右朝政;受老爹的影响,司马德文也信奉佛教,京中佛门***总会解囊布施,时常请高僧到王府讲经说法。

  「安玄,你是慧远大师的俗家弟子,又在瓦棺寺留下两偈,在简静寺留下两联,在佛门中颇有名声,愚估计届时那些高僧会与你辩经。」阴敦轻声叮嘱道。

  杨

  安玄一皱眉,他对佛理的认识并不深,只是凭借忘忆中的几首偈诗,还有便是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中的句子,真要与高僧论佛讲义,岂不要露出马脚。

  登梯而上,杨安玄打定主意,纵有千言不如一默,实在不行抛出几句,足以震惊全场,然后微笑不语以做高深。

  楼船顶舱足有十余丈长、三丈多宽,琅琊王背船首而坐,周围围坐僧尼,再往下两旁坐着数十位长袍纶巾的文士,谢家子弟正在琅琊王的左侧靠前落席。

  杨安玄随阴敦向前,深揖礼道:「杨安玄见过王爷,愿王爷福祚绵长。」

  司马德文眼神一亮,笑道:「杨侍讲这两年多来为国奔忙,辛苦了,且一旁坐下。」

  数声冷哼从右侧响起,杨安玄侧目看去,原来是王欣、王孺、王纯之等王家子弟。好了,左谢右王,两大顶级门阀齐聚。

  阴敦有些迟疑,杨安玄身着重孝,不知将他安置在何处。

  慧静大师以手相招,道:「杨檀越,且坐到老僧身边来。」

  杨安玄对着慧静合十一礼,迈步上前在大师侧后坐下。

  谢灵运见杨安玄反倒坐在了自家之前,眼珠转动,想着寻机给杨安玄难堪。

  谢混落席后,拱手道:「王爷,不知你与众位高僧在谈什么经义?」

  司马德文对谢混笑道:「姐夫,法显大师正说性空,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,因缘生则是作法,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。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,是为性空,实为高论。」

  谢灵运自幼被家人寄养在道家,对道家情感深厚,闻言接口道:「此论如同道家之虚无,道体虚无,包含万物,性合于道,故有而若无,实而若虚。」

  司马德文见谢灵运年纪与自己相仿,言谈有物,笑问道:「此子何人?」

  谢灵运起身揖礼道:「小子乃献武公之孙,谢氏灵运也。」

  司马德文听说过谢灵运寄养道家之事,道:「你便是寄养钱塘道家的谢灵运吗?果然聪慧过人,谢家儿郎个个如庭芝玉树,让人生羡。」

  王孺见谢家人一来便引得王爷瞩目,心中不快,要知父亲王珣病逝(1)后,琅琊王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减。谢琰以徐州刺史兼任会稽内史,手握一半北府军,陈郡谢家要压自家一头了。

  「真空生妙有,若自性不空,何来生有?」王孺朗声道。

  王孺今年也是十五岁,与谢灵运年岁相仿,谢灵运初来京城,识者不多,而王孺却早已以清悟名满京城。

  谢灵运自视极高,并不把王孺放在眼中,高声辨道:「老子云「有生万物,后归于无」,足见先有后无。」

  关于先有有还是先有无的争论,估计永远没有结论,杨安玄想起偃师城外的忠义冢,这些人的性命虽然归于无,但总为这世间留下了「有」。

  法显大师接口道:「两位檀越说得皆有道理,要知道五蘊为有,自性为空。」

  杨安玄脑中冒出一句,脱口而出道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

  「阿弥托佛,善哉善哉」,杨安玄身旁的高僧纷纷合十。

  法显大师赞道:「杨檀越深晓佛理,照见本性,实乃大智慧。」

  谢灵运品了品杨安玄所说,有些绕口,好像有几分道理。

  只是他有意与杨安玄别苗头,不及深虑便道:「杨太守所言,无非是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「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」也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,不知杨太守以为如何?」

  杨安玄默然不语,谈经论玄并非他所长。谢灵运见杨安玄闭口不言,越发滔滔不绝地道:「《道德经》有四种治理天下的方式,无为而治、上仁之治、上义之

  治和上礼之治……」

  雅聚多半没有固定的话题,这种治国理念的话题很受欢迎,立时有人起身阐述、辩驳,场面十分热闹。

  琅琊王司马德文不时插言,对发言人予以鼓励,越发引得两旁士人慷慨陈词,想借此良机得琅琊王注目,从而一步登天青云直上。

  看着堂下众人空谈治国,杨安玄心中冷哂,桓玄占据江、荆、雍三州,心怀不臣之志;三吴之地动荡不安,朝庭根基动摇,孙恩随时可能卷土重来;司马元显骄横专奢,朝局糜烂不堪。

  这些种种有如火烧眉毛,在座诸公还在大谈什么无为而治,真是让人发笑。

  杨安玄沉默不语,谢灵运可不想放过杨安玄,冲着杨安玄拱手道:「杨太守,你身为汝南太守,不知用何种方法治理郡内?」

  懒得理会浑身树刺的谢灵运,杨安玄淡然开口道:「杨某只是遵照朝庭旨意,宣扬德化、劝课农桑、敦谕五教、兴修校庠,仅此而矣。」

  谢灵运迫不急待地接口道:「杨太守所为介于上仁之治和上义之治之间……」

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,或褒或贬,引经据典、参照古今,讲得是天花乱坠,杨安玄听得是满心烦躁。

  等众人议了一阵,琅琊王别有深意地问道:「杨安玄,诸公对汝南治政的看法,你以为如何?」

  杨安玄道:「王爷,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。」

  众人脸色一变,杨安玄话中之意是指众人纸上谈兵,华而不实了。

  不等众人起身斥责,杨安玄先起身对着琅琊王揖礼道:「杨某重孝在身,在此于礼不合,先行告退了。三日之后,便扶先父和先伯之灵回返汝南丁忧守孝。」

  说罢,杨安玄对着众人揖了一礼,举步离开。

  来到舱外,寒风袭来将舱内的暖意一扫而空,杨安玄精神一振。

  目光从湖光水色上掠过,眼前繁华不久后变成满目荒荑,诗酒风流怎敌得过金戈铁马。

  杨安玄洒然一笑,大好河山,怎能操于这些米蠹之手。

  风正急,好男儿正当大显身手,力挽狂澜,改天换地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4bqg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4bqg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